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不便管辖原则本土化问题/宋建立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08:21:26  浏览:973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不便管辖原则,一般是指享有管辖权的本国法院在受理案件后,发现另一享有管辖权的外国法院对案件的审理更为便利及公正,从而拒绝行使管辖权或有条件地中止本国管辖权的制度。不便管辖原则主要适用于跨国主体间的民商事诉讼纠纷,其根源主要源于全球经济日益融合,超越国界的经贸往来、资本流动、技术转移、销售服务等领域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就国际交往的主体国家而言,一方面,极力维护主权,主要通过立法等手段扩大管辖范围,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国家间的依存关系和依赖程度进一步加剧,使得各国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对利益的追求有所收敛。反映在管辖权方面,则是各国一方面表现出“争”的一面,即存在着争夺、扩大管辖权的倾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让”的一面,即在积极寻求管辖权的合作与限制。在不愿放弃立法上“争”的一面的情况下,通过司法上的“让”也可以进行较好的平衡。不便管辖原则实际上代表了司法过程中“让”的理念。

不便管辖原则主要适用于普通法系国家,但并非与大陆法系所不相融。当我们透过各国极具特色的不便管辖原则的表象发现,它原本就是一种自由裁量权,一种为人类法治历史所证明的任何国家司法都不可或缺的东西。这一自由裁量权的最大功效就在于通过灵活性的做法,实现了个案的公平和正义。这种司法主权的有条件让渡体现了一国司法制度的自信、开放与包容。恰当的适用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政治效果。我国在司法实践的层面上,已经将不便管辖原则应用于具体的个案,并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如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在汉城工业株式会社与宇岩涂料株式会社、内奥特钢株式会社票据追索权纠纷一案,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在1992年国际油污赔偿基金与三星重工业株式会社、三星物产株式会社船舶污染损害追偿管辖权纠纷一案中,均适用了不便管辖原则,自此我国最高司法机关首次以判例的方式确立了不便管辖原则在司法领域的适用。

我国作为国际舞台的大国,已经从较为单纯地引进外资、发展国内产业,逐步转变为资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阶段。资本的对外扩张,更加快了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如果单纯强调司法主权和司法对抗,忽略了司法礼让和协调,不仅无助于实现维护本国和本国当事人利益之目的,反而可能会更多地使本国法院的判决遭到域外法院的拒绝承认与执行。从此意义而言,不便管辖原则正契合了公正、效率、司法经济以及国际协调、国际礼让的理念,避免当事人“挑选法院”和“一案两审”等管辖权冲突,将那些与本国缺乏太多实际联系,而且调查取证、当事人及证人出庭困难、诉讼成本高昂的案件交由其他可替代的更合适便利的法院管辖。因此,探究不便管辖原则本土化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显得尤为重要。

在考察国外对该原则适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法院的司法实践以及对该原则的司法认知度,提出我国法院适用不便管辖原则的标准。

1.不存在有效的排他性协议管辖的情形。协议管辖是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基础,通过司法主权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使司法管辖权在当事人意思自治下得到合理的分配,尤其在实现管辖权的确定性、可预见性以及减少管辖权冲突、使判决得到顺利承认与执行方面,其优越性和独立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协议管辖本身就是双方当事人博弈、利益妥协的产物,所确定的法院自然是双方共同选择的结果。如果存在有效的协议管辖,则不宜以不便管辖原则为由拒绝管辖。

2.不存在我国法律规定的专属管辖情形。一般而言,一国会在影响到国家政治利益以及国家公共利益的案件中采用专属管辖。因此,若存在我国法律规定的专属管辖的情形,不便管辖原则亦没有适用的空间。

3.作为以不便管辖为由请求驳回诉讼的被告,负有证明受诉法院是明显不方便审理法院的责任。这主要借鉴了美国和澳大利亚法院的做法,即由被告负责证明受诉法院是明显不方便法院。对被告所举证据的审查应着重考察一下几个因素:(1)审理地点相对于当事人的住所而言是否存在不方便;(2)证据的特性以及所处的位置,包括文件、证人以及获得证据所需要的程序是否存在不方便;(3)采取财产保全等强制措施的可行性以及难易程度;(4)案件争议发生的主要事实是否在我国境内;(5)是否能够证明存在查明与适用外国法的困难;(6)是否存在案件在合理期限内难以审结的问题;(7)判决被他国承认与执行的可能性,等等。

4.案件不涉及我国重要的公共政策及国家利益。司法主权的行使必须以保障国家利益为前提。当案件涉及一国重要的公共政策与国家利益时,任何一国法院绝不会轻易放弃应有的司法管辖权。比如,涉及领土与海洋权益的管辖权案件,我国法院应在坚持主权原则的前提下,决不放弃应有的司法管辖权。

5.涉及我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利益的,应将另一适格法院能否实现实体公正作为必要的考察因素。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中,将“案件不涉及我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利益”作为适用不便管辖原则的必要条件。其实,这一条件过于苛刻,在实践中这种情形几乎很少存在。这不由令人联想起包头空难美国诉讼案中,美国加州地方法院适用不便管辖原则不支持中国遇难家属在美国诉讼的主要理由:美国加州对本案没有足够的利益联系,中国的法治环境足以审理此案。实际上,包头空难美国诉讼案中一个重要被告人便是发生事故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美国加州法院并未因涉及美国公司利益而接受管辖,相反通过论证认为中国的法治环境也能使该案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美国公司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反观纪要的规定,只要涉及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利益,不分原因和利益大小,均由我国法院管辖并审理的理念,难免会陷入狭隘的司法主权观。

立法中过度管辖的规定,增加了当事人挑选法院的可能性。但不便管辖原则固有的对管辖权的自我抑制性,很好地平衡了立法中过度管辖的缺陷与不足。虽说不便管辖原则是一个舶来品,但对这一舶来品的进一步消化与吸收,在本土环境中为我所用,仍然是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探究的方向。

(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关于强化民用爆破器材行业管理的通知

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关于强化民用爆破器材行业管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国防科工办,民用爆破器材生产、流通行政管理部门:
民爆器材是特殊商品,国家严格实行专控管理。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区民爆器材生产、流通行政管理部门和科研、生产、经营、使用等企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民爆器材管理的法规、规定以及国防科工委关于民爆器材行业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在加强管理、满足需要、保障社会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爆器材行业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地区对民爆器材行业的管理力度不够,少数地区制定的管理规定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或有悖于行业改革方向,给民爆器材行业管理和改革带来消极影响。
在今年公安机关开展的强化爆炸物品管理、严打涉爆犯罪专项斗争中发现:一些地区非法生产、经营和违规买卖民爆器材问题比较严重;个别地区政府、部门擅自批准从事民爆器材规划设计、生产、经营等;少部分地区以安全为由,实行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特别是今年连续发生的几起重大事故和案件,暴露出了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强化民爆器材行业管理,规范民爆器材科研、生产、经营等活动,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现将有关问题强调如下:
一、各地区国防科工办及民爆器材生产流通管理部门要本着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职责,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民爆器材管理的法规、规定,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保证政令畅通,切实做好民爆器材行业管理工作。
二、各地区要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民爆器材管理体制的改革,尽快建立完善二级民爆器材生产流通合一的行政管理机构,确保省级民爆器材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责明确,管理有力。
三、各地区要着手对现有的民爆器材管理地方性法规、规定进行清理分类,认真研究,对那些与现行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法规性文件和有明显地方保护倾向的文件要予以清理。特别要重申的是,国家新的民爆器材管理法规出台以前,各地区不应出台地方性管理法规、规定。确因实际工作需要必须出台的,应事先征求国家行业行政管理部门意见,以保证与国家改革方向和政策的一致性,严禁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
四、建立、完善民爆器材行业的准入制度。凡从事生产、经营民爆器材及其生产所需原材料〔单质(混合)炸药〕的单位,必须按规定程序报国防科工委审批;从事生产民爆器材关键生产设备、专用运输车辆的单位,必须报国防科工委审批;从事民爆器材产品的设计、研制、鉴定、转让,应按规定程序报经国防科工委批准或备案。
各地区要对本地区现从事民爆器材及其生产所需原材料的生产、经营单位逐步进行清理整顿,不具备条件的,要坚决取消其资格。
五、认真贯彻《合同法》,维护合同的严肃性。民爆器材买卖合同是严格管理民爆器材的重要手段,具有严肃的法律。合同的签章应严格按有关法规、规定和程序进行,合同经国家(或地方)民爆器材行政管理部门签证盖章生效后,严禁其他部门和单位再在合同上签章;合同副本要及时送所在地公安机关备案,并严格按规定办理《爆炸物品运输证》;合同生效后必须认真履行,不得无故违约。
六、坚决打击和取缔非法生产、经营行为,杜绝违规买卖现象。各民爆器材生产、经营企业要严格按规定储存、运输。生产企业严禁超能力生产、违规销售;经营企业要规范经营、依法买卖,积极探索民爆器材新型供应服务方式。



河北省消防安全责任制规定

河北省人民政府


河北省消防安全责任制规定

(2001年2月28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1年3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1〕第8号发布施行)



第一条为加强消防管理、明确消防安全职责,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消防安全工作。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依法对消防安全责任制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由本级公安消防机构具体实施。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是本单位防火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消防安全工作负全面责任;分管消防安全工作的负责人对消防安全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在消防安全工作中的职责:

(一)督促各部门、单位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消防安全规划和工作任务;

(二)将消防工作纳入工作议事日程,分析本地区的消防安全工作情况,及时研究解决消防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三)根据当地财力状况,保障消防专项经费,并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加大消防资金投入,使消防工作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的消防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与其他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同步实施。

第五条公安消防机构在消防安全工作中的职责:

(一)在公安机关的领导下,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消防工作规划、计划和工作目标;

(二)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发现火灾隐患及时通知有关单位或者个人采取措施,并督促限期消除火灾隐患;

(三)按照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对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进行建筑设计防火审核和竣工验收;

(四)组织消防安全检查,督促各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防火措施;

(五)对专职消防队和义务消防队进行业务指导;

(六)负责组织和指挥火灾的扑救工作,迅速扑灭火灾,减少火灾损失;

(七)调查火灾原因,督促处理火灾事故;

(八)掌握火灾情况,进行火灾统计;

(九)其他灾害或者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

(十)依法对消防产品进行监督管理;

(十一)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各行业主管部门在消防安全工作中的职责:

(一)落实上级有关消防安全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组织制定本行业消防安全工作任务;

(二)制定本行业消防安全规划和工作制度;

(三)定期分析本行业消防安全工作情况,协调和解决消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四)督促各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按照国家规范和公安消防机构的要求,督促所属单位整改火灾隐患;

(五)督促本行业所属单位落实消防安全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搞好本行业专职消防队和义务消防队的建设和管理;

(六)指导本行业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组织交流消防安全工作经验;

(七)协助公安消防机构进行火灾调查、处理火灾事故。

第七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在消防安全工作中,除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外,还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落实本单位防火安全责任制和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

(二)将消防工作纳入生产经营和行政管理内容;

(三)组织新工人和特殊工种人员进行上岗前的消防安全培训;

(四)组织扑救发生在本单位的火灾,保护火灾现场,协助有关部门搞好火灾调查,处理火灾事故。

第八条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将消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开展群众性的消防工作,组织制定防火安全公约,进行消防安全检查。

第九条违反本规定,未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条对玩忽职守,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给予有关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单位,取消其当年评选先进单位资格,按有关规定撤销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第十一条发生火灾后,未按规定赶赴现场组织抢救,或者组织抢救不得力、不及时的,对公安消防机构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公安消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消防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有下列行为之一,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国家建筑工程消防技术标准的消防设计、建筑工程通过审核、验收的;

(二)对应当依法审核、验收的消防设计、建筑工程,故意拖延,不予审核、验收的;

(三)发现火灾隐患不及时通知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改正的;

(四)利用职务为用户指定消防产品的销售单位、品牌或者指定消防建筑设施施工单位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十三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